筑牢核安全防线 让青春在守护中绽放光芒

2025-07-21 来源: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潘尚涛
站在三澳核电站的观景平台上,望着山下巍然耸立的核岛穹顶在阳光下泛着银辉。工程团队鏖战在钢铁丛林间,焊花如星火浇筑安全根基;运行团队坚守在主控屏幕前,参数似琴弦奏响调试强音;维修团队穿行在管廊设备中,手电光束编织精密防护网……每个团队各司其职又环环相扣,宛如精密仪器的齿轮啮合,将核安全观转化为行云流水的实战协奏曲。我低头凝视着身上与他们相同的工装,入职六个月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关于核安全的理论学习、关于“核安全观”的实践探索,正在这片充满科技感的厂区里具象化为一场场生动的青春实践。
在安全文化教育中重塑认知坐标
入职的第一天,公司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入职礼包,其中一本《核安全文化手册》引起了我的注意。起初,我随意翻阅了几页,觉得其中的安全概念似乎有些抽象,离我的实际工作还很遥远,似乎并不需要我立即深入理解。然而,这一切想法在我参加第一堂入职培训课后发生了改变。
这堂课在苍南党校由杜延辉总经理讲授,主题是“讲好中广核严慎细实故事”。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杜总将那些看似抽象的安全概念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概念如何在核电人的日常工作中具体体现。这些故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核电人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对核安全文化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随后,我走进浙江大学校园,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白鹭破壳计划”培训。在这期间,我们系统学习了“核安全规则和事故响应”“电厂保卫”等一系列核安全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核安全的浅显认知。特别是在“核安全规则和事故响应”的课堂上,教员展示了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现场图片,那一刻,整个教室鸦雀无声。爆炸的反应堆外壳如同张开的黑色巨口,荒废的普里皮亚季小镇在三十年后依然无声地警示着后人。而福岛核事故的案例更是让我深刻意识到核安全的全球性影响——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执意将核污水排入海洋,这一行为对海洋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这些课程不仅让我对核安全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也让我对核安全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敬畏。核安全不再是遥远的理论,而是每一个核电人必须时刻铭记的使命。
结束在浙江大学的核电基础理论培训后,我踏上新的实践征程,来到青岛中核检修基地参加维修技能培训。在这里,那些曾停留在纸面的安全理念,终于化作手中工具与金属碰撞出的铮铮回响。在精密测量实训室里,我的首次游标卡尺实操就遭到质检工程师的批评:“0.02毫米的读数误差,在普通机械厂或许可以接受,但在核级设备维修中,这就是可能击穿安全壳的致命破绽!”他指着墙上“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标语说:“核安全不是抽象概念,它存在于每个螺纹咬合的精度里。”当我将精心打磨的零件捧给师傅时,指尖传来的触感光滑如镜,目视更看不出任何问题。但师傅却仍然发现了瑕疵,他利用L型倒钩尺测量,对着光源发现倒钩尺边缘与零件端面之间存在漏光,这说明零件端面并不平整。对此,他解释:“人眼的识别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在精度要求较高的设备面前,我们必须借助工具测量,人眼的差之毫厘,在核电站可能就会差之千里。核电的安全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法则。”
在专家讲座中领悟安全真谛
2024年12月3日下午,苍南核电邀请了核电领域资深专家、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廖伟明,为我们150余名员工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核安全文化”的盛宴。作为国内第一批前往法国培训的核电“黄金人”,廖老师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和程序编写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刻了解核电安全的重要性。
廖老师首先阐述了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概念,指出企业文化建立的关键点在于制度和行为规范。他强调,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稳健发展的基石。他结合波音公司和丰田公司的案例,剖析了安全文化弱化对企业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指出安全文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廖老师特别强调了建立制度对于安全文化的重要性。他提到,制度是安全文化的基础,而安全文化培育的关键点在于以安全为中心、领导以身作则、抓员工行为规范。他以大亚湾核电站为例,讲述了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和行为规范,将安全文化融入每一个细节。
廖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核电站的安全业绩取决于安全文化水平,而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每位员工对安全要求的正确理解。作为维修岗位的新员工,我更加坚定了在日常工作中践行核安全观的决心,从每一次工具的使用、每一组数据的核验做起,将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场专家讲座,如同一场精神的洗礼,让我对核安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核安全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承诺。它需要我们每一个核电人,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全成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这些专家的教诲为灯塔,指引前行的方向,为核安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实战中破解核安全密码
精密维修:机械贯穿件密封攻坚 
安全壳作为核电站三道屏障之一,承担着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的核心使命。其中贯穿安全壳内外的机械贯穿件设备,其密封性能的可靠性直接关乎整个安全壳系统的完整性。在三澳核电站苍南项目1号机组调试关键阶段,机械贯穿件系统突发多台阀门密封失效引发的内漏缺陷,这一技术难题的突现,不仅威胁着机组核安全屏障的完整性,更因试验窗口期的紧迫性,使常规处理流程面临严峻挑战。 
为解决这一困难,中广核苍南核电有限公司机械部积极响应、主动出击,召集部门技术骨干,集结优势力量成立消缺攻坚队,承担起机械贯穿件阀门密封缺陷消除的任务,对15台故障阀门展开系统性“体检”。攻坚队严格按照作业规范,落实工作准备和故障排查,对每一台阀门都仔细进行缺陷检查和原因分析。经过为期近1个月的奋战,每个贯穿件的总泄漏率远小于验收准则要求,顺利完成15台故障阀门消缺,为后续系统移交、装料准备等重大节点赢得战略主动。   
智慧运维:电缆系统本质安全提升 
在核电站的复杂运行环境中,电动阀CCM设备(关键敏感设备)作为机组控制系统的“神经末梢”,其稳定运行直接关乎核安全屏障的完整性。然而,长期暴露于高温、高湿、强振动的严苛工况下,电缆系统逐渐显现出不容忽视的隐患:电阀专项检查组在对一号机组进行深度巡检时,发现48台设备存在隔热套管脱落导致内部线路裸露、线缆间距过小且排布混乱、限位开关电缆卡箍松脱、电缆弯曲半径超标等系统性安装缺陷。这些“隐蔽工程”不仅可能导致阀门误动作、信号传输失真等运行故障,更潜藏着漏电、短路等重大电气安全隐患。
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电阀小组采取了“精准排查+科学整改+长效优化”的综合技术体系,按照先套热缩管进行热缩,再用钢丝固定的方式进行处理(阀门限位等自带电缆无法拆头的,无需加热缩,采用不锈钢丝固定)。对于特殊的“蘑菇头”及特殊无法使用热缩套管的,使用钢丝固定后再用热缩管进行热缩,把钢丝包进去。
通过热缩管与钢丝固定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电缆松脱和绝缘下降问题,同时优化了电缆排布设计,减少了线缆间距过小和弯曲角度过大的隐患。这一技术体系的成功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电动阀CCM设备的运行稳定性,更实现了“不停机整改”与“隐患可控”的双重目标,为核电站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电动阀CCM设备电缆安装优化的实践,不仅解决了当前存在的安全隐患,更为未来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将持续深化“本质安全型”电缆防护体系研究,推动智能诊断技术与自适应防护装置的研发应用,为核电站全寿期安全运行构筑更坚实的技术防线。
结语
当精密量具的刻度线与职业成长的年轮重合,当技术攻坚的焊花照亮安全文化的传承之路,我们这代核工业人正以“纳米级”的极致追求,在东海之滨构筑新时代的核安全长城。这不仅是对“严慎细实”的生动诠释,更是献给国家安全最郑重的青春礼赞。当核安全遇上工匠精神的时代召唤,这份以毫米计量的坚守,终将在岁月长河中浇筑出永恒的安澜。
(潘尚涛,中广核苍南核电有限公司)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