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春
1
因认识了来自核城的文友李庆华,由此知道了核城。作为核城人的后代,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自豪与深情深深感染了我,从此核城在我心底扎下了根。
去年6月中旬的一天,瓜州作家协会与中核四〇四文联联合举办“拜访核城兄弟,祖国在我心”文学交流活动。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欣喜的、激动的,一个从未认真想过但忽然降临的意外之喜让我对此行充满期待。
我们一行15人乘同一辆车,一路向东行驶。当大漠无限放大空间,人的视觉就会变得模糊,似乎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航行,对于地面存在的事物,诸如老了的烽燧、古城、死亡的河床等几乎熟视无睹。到达指定的会合地点,已是下午六点,庆华早早等在嘉峪关市车辆必经的十字路口迎接我们。简单打了个招呼,他便带领我们赶往核城居住区。
第一次走进核城,一切都是新鲜的。这座荒凉与繁华的结合体,刻着艰辛与辉煌的戈壁小城,在落日映衬下,像一颗大大的火球,持久向外输送热量。拔地而起的高楼,撑起蔚蓝的天空,宽阔的柏油马路两侧杂树生花,店铺林立,这是小城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晚上,我们和四〇四文联的文友把酒言欢,交流文学创作的心得与经验,酒泉著名诗人倪长录老师也赶来参加活动。席间,大家相谈甚欢,感觉就像老朋友离别后再见一样,没有距离,没有顾忌,畅所欲言。饭后,大家齐聚一楼的一个会客厅,双方作协主席对自己的团队成员做了全面介绍。很庆幸,此次活动我认识了核城著名作家许实!许老师本名许玉芳,许实是她的笔名。真是人如其名,许老师朴实、低调,散发着淡淡的灵魂芳馨,这也是核城人共有的特征。许老师也是写散文的,她的散文语言风格独特,豪健奔放,令人过目不忘。我尚记得许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写作绝不是人云亦云,一味重复别人的语言。就像一个水杯,别人都说它是一个透明的玻璃体,但你一定要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力求不同于众,这样你的文字才有吸引力。”事实上,许老师一直都努力这样去做。
交流会进行到很晚,大家意犹未尽,依依作别。
2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在宾馆餐厅吃过早点,便动身前往戈壁深处的核城生产区。
天蓝得似乎凝聚成了液体,随时都会滴下水来。清晨的太阳耀眼明亮,但并不炽烈,绿树鲜花散发出的清香将空气搅拌得醇浓似酒,还透着微微甜味儿。街上花草树木的叶子格外绿,像是经过精心擦洗一样清新、舒展。
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来到核工业生产基地,顺利进入厂区大门,心情立刻感觉不一样了,一种叫作敬畏的情绪漫上心头。
阳光温情地洒在我身上,沿着经络抵达内心,激起层层波浪。焦渴让草木不放过一丝一毫地面蒸腾的水汽,它们张开嘴巴尽情吮吸生命的乳汁,爆发出勃勃生机。即便枯了的树枝和花草也一丝不乱,一律保持着向上的姿态。这烈烈风骨,在你走遍河西大地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土地的个性是千锤百炼、日积月累形成的,是时间消磨不掉的。
核城全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第四〇四厂,它是我国大型核工业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和后处理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千疮百孔,积贫积弱,我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振奋精神,保家卫国。发展核工业已刻不容缓。
自1957年选定厂址,次年建设队伍就开进了戈壁。一批批身怀绝技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技术工人。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和舒适,投身荒凉的戈壁,甘愿为建设我国第一座大型核反应堆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由于条件有限,刚开始没有房子住,他们就住帐篷和地窝子,有人风趣地说:“戈壁上风很少,一年只刮一场风,一刮就是一年。”
神圣的事业实现的过程总是痛苦的。人们在“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工作,面临吃水难、用电难、洗澡难等诸多问题,除了克服,就是想办法改变。狂风抢走了帐篷,推倒了居所,他们就露天而席,把星辰当作蜡烛,把太阳当作火炉。相信每一个核城人的梦里常常会响起飞禽走兽的哀鸣,响起大漠戈壁呼呼的风声,响起刀剑铮鸣古战场的人喊马嘶。时不时卷起的黄风黑浪,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和绝望,同时,它是试金石,检测出了刚强、坚韧的硬骨头,如铁板一块,风吹不倒,雨淋不垮,夜以继日建地基、盖房子……
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核城视察工作,来自中央最高层的关怀,为核城注入了力量,更加鼓舞了干劲。
1964年、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四〇四功不可没!一代一代核城人迎着风沙,守着戈壁,把家安在这里,把根扎在这里,他们工作、生活的热情丝毫没有降低。祁连山为证,这里的每个人都舍生忘死、身先士卒用青春和热血开启追梦之旅。炮火连天、金戈铁马是战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战场,甚至比正面战场形势更加复杂,更加残酷,而这些无名英雄却因为保密原则,大多不为人知。
缺衣少食的日子,肚子吃不饱,就用草籽混合青稞面烤成饼子吃,口粮不够,饿了大碗喝冷水。当时人身体浮肿得厉害,虚弱到了极限,但没有人喊停,没有人退缩。
据厂里一位70多岁的老职工回忆,他就有过采草籽的经历。由于近处的草籽吃完了,厂里专门组成采籽小组到几十千米外的地方去采摘。那天,室外温度降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寒风刺骨,他们走了4个多小时,才找到一大片骆驼草籽,又在身负40斤重草籽的情况下返回,当时人都处于饥饿状态,浑身无力,每走一步路都成了奢望,他们就是靠“一定要把草籽背回去,没有草籽同志们就没有吃的”的信念支撑,摸黑儿坚持走回去。回到厂里,全都累得瘫倒在地上,厂领导和同志们看到这种情况,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不平凡的岁月,四〇四为国家核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4年2月18日上午,李鹏同志题词赠核城:“扎根戈壁,艰苦创业,发展核电,再立奇功。”
四〇四踏上了新的征程,成为军转民核动力堆元件后处理基地。转型初期,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环境评估和清理工作,确保这片土地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四〇四把握发展机遇,攻克难题,在核燃料供应链中站稳了脚跟,提高了核燃料生产能力,满足了国家核电发展的需要,为核电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来到核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核城英雄塔”下,那段光辉的历史,此刻凝聚在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默默诉说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塔正面“核城英雄塔”五个隶书书写的镏金大字镌刻于钢板之上,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钢板上还刻着9名四〇四先进劳模的手印,代表核事业将代代传承下去。塔后方有一面巨型浮雕墙,正面是核工业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背后雕刻着气贯长虹的《核城赋》,那字是有呼吸的,是有灵魂的,每一个字都直逼人的心灵。
在纪念塔周围的花圃中,居然发现了大片马兰花的影子,它们锐气腾腾,一边凋零,一边盛放,把悲喜两种生命状态和谐统一起来,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与牡丹、芍药、玫瑰等名门闺秀相比,马兰花是自然成长的农家女孩子,它们对生长环境没有什么要求,说开花“唰”一下就全开了,轰轰烈烈,敛去寒碜,倾尽一生之美。这是花的秘语,土地的秘语,岁月的秘语,只要脚下有一片可立足的黄土,它们就会拿出全部的尊严和气势认真活着,是核城英雄的血汗浇灌了它们,是核城人“黄沙万里,征战沙场”的豪情激励了它们,这里的花开得格外丰美、艳丽。
我们在“核城英雄塔”下集体合影留念,定格下了这个不寻常的日子。
3
展览馆外的空地上,雕刻着毛主席的塑像,他高举右手,英姿飒爽,指点江山。令我激动而又肃然起敬——他依然那么伟岸,那么庄严。
馆内陈列着老一辈核工业人创业时期的手稿、音视频、照片、老物件等,通过实景还原,让我有种穿越时空之感,似乎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34-32英雄集体”的事迹,“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拼命三郎”张同星,“反应堆检修大会战”,水线事故抢险……核城处处是感人的故事,处处有动人的歌谣。这是一群无私无畏的人,他们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他人。
一曲《祖国需要我》在展馆内响起,把我的情感推上顶峰,淹没了思想的空间。天地一片宁静,跌落的光阴冲刷着人的心灵,化作阵阵松涛,把内心的尘埃逐一清除干净。激昂的韵律里,我仿佛看见一群人坐在地上一边吃饭,一边交流工作心得,忘情时用筷子在地上圈画,然后又放进碗里,挑起白水面条……他们顶着烈日劳作,直起身子擦去滚滚汗滴,就着飞扬的沙尘喝下大碗的白开水,又弯下了腰……
五华山曾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核城最初的生活区(新生活区在嘉峪关市),孩子们天真的笑声点燃了土地的热情,这里长出了鲜花、树木、庄稼,长出了厂房和核基地,满载希望的土地,也满载生机和活力。许实老师的散文《风住旧了家园》中说:“现在,我们集体逃离了五华山,褪下的空壳徒增了戈壁的苍凉……几十年的光阴改变不了五华山和庄稼的容貌,改变不了核城人的坚韧和执着,却可以让一个人从生到死……”
核城,中国核工业的摇篮!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光荣的城!
至此,你还以为几座制冷塔、几栋厂房就是核城全部的含义吗?不是的,四〇四的“核”,不仅是祖国的核事业,这个“核”还是人生的核、命运的核、精神的核,没有核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和未来,没有“核”撑不起国家发展的脊梁。在核城,我触摸到了祖国强健的脉搏、民族崛起的密码;在核城,有种无形的力量蓬勃发展,融入了滚滚春潮里。
此时,我只想静静坐下来,听一听核城的鸟鸣,听一听核城的心跳,看看昔日繁荣的五华山。这里有核城人凝重的气息;在这里,我与心中的英雄一一相见。我的心跳和核城的心跳蓬勃交融,终于做了一回真正的“核人”,这将是我今生最美的缘分。
苦难能磨砺人的筋骨和意志,蜕变才能不断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在核城最深的体会。
世上最让人动心动情的,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儿女私情,不是饱食终日,无病呻吟的诗情画意,而是这种超越世俗的大爱,敢于亮剑的家国情怀。现今,有些人只知道追求高大上的生活质量而不懂得责任,还有人只知道获取利益而放弃自尊和操守……从这一角度来看,核城不是旅游胜地,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基地。
忽然有点悲哀,无论是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讨赖河边,还是在峥嵘岁月历历在目的核城,我都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不是归人。我能够捡拾的,只有遍地的故事和至深的感悟。
离开核城,走在回家的路上,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不停地敲打着我的灵魂,一下一下,好重、好沉、好美……
(吴春,酒泉市生态环境局瓜州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