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核安全知识百问(十四)

2023-09-22 来源:国家核安全知识百问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66.我国如何开展核安保?
核安保主要是指通过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预防和应对涉及核材料、其他放射性物质、相关设施和活动的擅自接触、未经授权转移、盗窃、蓄意破坏或其他恶意行为,以保障核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核材料的合法使用。主要措施包括:(1)依据批准的设计基准威胁,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2)对实物保护系统设备进行定期试验和检查;(3)制定实施相关空域、海域(水下)等管控措施;(4)对核燃料、乏燃料运输制定运输安保方案。
67.我国核事故应急状态如何划分?
根据核事故性质、严重程度及辐射后果影响范围,我国核应急状态分为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场外应急,分别对应Ⅳ级响应、Ⅲ级响应、Ⅱ级响应、Ⅰ级响应。前三级响应,主要针对场区范围内的应急状态组织实施。出现或可能出现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事故后果超越场区边界并可能严重危及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进入场外应急,启动Ⅰ级响应。
应急状态与响应等级
应急状态                响应等级                 辐射影响
应急待命                  Ⅳ级响应             出现可能危及核设施安全的某些特定工况或外部事件,核设施安全水平处于不确定或可能有明显降低。
厂房应急                  Ⅲ级响应             事故后果影响范围仅限于核设施场区局部区域
场区应急                  Ⅱ级响应             事故后果影响扩大到整个场址区域内
场外应急                  Ⅰ级响应             事故后果超越场区边界,可能严重危及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68.我国核电厂核事故应急计划区如何划分?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计划区是指,在核电厂周围建立的,制定有核事故应急计划、并预计采取核事故应急对策和应急防护措施的区域,通常划分为烟羽应急计划区和食入应急计划区。烟羽应急计划区针对烟羽照射途径(烟羽浸没外照射、吸入内照射和地面沉积外照射)建立,区域范围一般以反应堆为中心、半径7-10公里范围内确定。食入应急计划区针对食入照射途径(食入被污染食品和水的内照射)建立,区域范围在应急响应时根据实际监测与取样分析结果来确定。压水堆核电厂食入应急计划区一般以反应堆为中心,在半径30-50公里内确定。应急计划区的实际边界位置的确定,除考虑辐射后果外,还应考虑核电厂周围的具体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和公众心理等因素,最终划定的应急计划区边界不一定是圆形。
69.我国核事故应急组织体系什么样的?
我国高度重视核应急工作,加强全国核应急预案体系、核应急法制、核应急管理体制、核应急机制等建设。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核设施营运单位三级核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核事故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我国核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示意图
【相关知识】核事故应急演习
核事故应急演习是通过模拟应急响应的行动,检验应急组织整体响应能力保持的重要手段。按演习涉及范围,应急演习通常分为单项演习(练习)、综合演习和联合演习三个类型。核安全法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配备应急设备,开展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做好应急准备。核设施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应当开展核事故应急知识普及活动,按照应急预案组织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核事故应急演练。
【延伸阅读】中日韩联合核事故应急演习
在中日韩核安全监管高官会机制下,2016年11月22日,大亚湾核电基地举行了第三次三方联合核事故应急演习,邀请日、韩核安全监管当局代表作为观察员参加。演习模拟岭澳1号机组全厂断电叠加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大破口,进入严重事故管理工况,以及道路边坡垮塌抢险处突、海上溢油事件处置。通过应急演练,检验了核电厂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促进了中日韩三国在核应急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70.我国辐射事故是如何分级的?
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辐射事故从重到轻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