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核安全知识百问(六)

2023-09-12 来源:国家核安全知识百问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26.我国核电安全运行状况如何?
近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同类机组综合排名中,我国核电机组80%以上指标优于世界中值水平,70%以上指标达到世界先进值。2020年,我国26台运行核电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世界领先。
27.我国核技术利用安全状况如何?
我国对放射源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将所有涉源单位纳入政府监管范围,建立国家核技术利用管理数据库,实施放射源安全提升行动,实现高风险移动源实时在线监控,提高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目前放射源和射线装置100%纳入许可管理,废旧放射源100%安全收贮,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持续降低。
我国在用放射源数量及事故率变化趋势图
【延伸阅读】我们身边的核技术
核技术在医学诊疗中广泛应用
我们日常经常接触到的核技术利用项目主要是医院的CT机、X光机等放射诊疗设备,各种室内场所布置的烟雾感应器,地铁、机场等公共场所使用的安检设备。
28.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状况如何?
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状况良好。核电厂、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均配套建设放射性废气、废液和固体废物处理与贮存设施。已产生的放射性废物除送交处置外,其余均在贮存设施内安全暂存。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集中收贮在各省份的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和国家废放射源集中贮存库。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产生的尾矿(渣)属于天然放射性固体废物,铀(钍)矿尾矿(渣)均在铀矿冶场址内贮存或处置,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大多贮存于厂区内。我国未发生过放射性废物向环境无序排放事故。
【相关知识】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
我国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来自于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铀(钍)矿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
29.我国辐射环境状况如何?
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多年来我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电磁环境控制限值,核设施与辐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无明显变化。
【相关知识】电离辐射与电磁辐射
按照能量大小,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拥有足够高能量、会直接或间接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这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而能量较低的辐射称为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相关知识】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电离辐射
生活环境中电离辐射无处不在,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UNSCEAR)报告指出,人们受到的辐射大约有80%来自天然环境,近20%来自医疗照射等人工活动。人体受到少量辐射一般不会有不适症状,也不会伤害身体。
公众日常所受辐射来源比例
【相关知识】辐射照射对人体的效应
人体受电离辐射照射后产生的效应按剂量-效应关系可分为组织反应(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组织反应是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超过阈值时,剂量愈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愈大,比如急性辐射损伤,表现为恶心、呕吐及放射性皮肤红斑等症状。随机性效应是发生几率与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辐射效应,比如诱发癌症及遗传效应等。
人体对不同照射剂量的反应
3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如何?
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和市三级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建成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和核与辐射应急监测“三张网”,实现辐射环境全覆盖全天候监控。截至2020年12月,国家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共有1834个监测点,包括500个大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328个陆地点、362个土壤点、477个水体点、48个海水点、85个电磁辐射监测点、34个海洋生物监测点,并在46个国家重点监管核与辐射设施周边开展监督性监测。
【延伸阅读】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报告
2019年中国近岸海域海水中锶-90和铯-137活度浓度分布示意图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