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否适用《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适用于环境中控制电磁辐射公众曝露的评价和管理,不适用于控制无线通信终端、家用电器等对使用者曝露的评价和管理。手机等无线通信终端产生的电磁辐射由《移动通信终端电磁辐射暴露限值》(GB 21288)等标准管理,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由GB 4706系列标准管理。
电磁波应用越来越丰富,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何判断电磁辐射水平是否满足标准?
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环境中电场、磁场和电磁场场量参数的方均根值不应超过该标准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当公众曝露在多个频率的电场、磁场、电磁场中时,还应按照该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要求,综合考虑多个频率的电场、磁场、电磁场所致曝露。
我国电磁环境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处于什么水平?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标准为基础,并按照预防原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额外的安全系数,在国际上属于中等偏严水平。同时,《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限值及其监测方法》(GB 39220-2020)中规定的直流输电工程周围0Hz合成电场限值同国际主流标准基本一致。
我国的电磁环境质量标准是什么?
根据《关于发布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的公告》(原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63号),《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同时,《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限值及其监测方法》(GB 39220-2020)是《电磁环境控制限值》的必要补充。
尊敬的核安全局局长: 您好! 我们是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核能发展接受度调研小队,我们团队利用为期一月的寒假空余时间,进行了关于核能发展相关的问卷定制、分发和收集工作,最终得到有效调查问卷225份,并结合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得到了系列调研结论。总体来说,民众对核能整体发展仍然普遍充满期待与乐观,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民众们参与相关核能调研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其所掌握的核知识及接触核知识的渠道都较为匮乏,在参与进来的调研对象之中,也有着相当的一部分人对核能的发展或多或少存在忧虑或迟疑。在国内外大力推进“双碳治理”的大背景下,核能必将肩负起新时代能源发展的重任,可我国各地相关核能知识的科普事业却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进一步响应全国的“双碳”政策的号召,推进核能知识科普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我们这段时间调研分析的结果,我们有以下几条建议:第一条:组织相关院校科研单位,定期在各个小区里召开相关核能基础知识的普及性讲座。认真听取每一位居民切实担忧的问题,并从科学和客观理性的角度,逐步扫除围绕在民众心中的“核恐慌”阴霾。第二条: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政府的权威性,再结合相关的核能专业人士,共同成立一个权威的核能科普短视频平台,做到进行专业核科普的同时也富有相应的娱乐性和全民性。第三条:督促相关小学,初中,高中等院校定期举办核能知识小竞赛(或能源知识小竞赛),青少年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做好青少年的核能知识科普是重中之重。第四条:进一步完善相关核能人才的培养政策制度,激发更多的青少年们投身我国核能发展事业之中。人才是立国之本,充足的核能人才储备是核科普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第五条:统合管理网络上各类涉核平台和公众号,及时进行相关的涉核辟谣工作。“准确和真实的信息”是核科普事业永恒的宗旨,进行核能科普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相应的辟谣打假工作。尊敬的核安全局局长,为了我国核能事业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请认真考虑我们的建议和请求! 妥否,请批示。
同学你好!很高兴看到你和你们团队对核能公众沟通的关注和思考。当前,党中央作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核能应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挥重要作用,核能公众沟通成为热点。
近年来,核能行业主管部门、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公众开放日(周)”“核安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科普中国、绿色核能”等各类核科普活动,以平等、广泛、便利为原则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将核安全宣传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和青少年教育体系,在核能公众沟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你们的建议对进一步做好核能公众沟通很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希望你们继续保持对核能的热情和关注,坚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跟踪研究相关热点问题,带动更多同学们了解核事业、参与核事业、投身核事业,在强核报国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