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6月30日,山东海阳核电一期1、2号机组已累计发电超1328亿度,相当于节约原煤56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624万吨,目前二期工程3、4号机组正在按计划高质量推进建设。另外,该项目还在核电综合利用上推出 “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在2023年采暖季,除海阳外,毗邻的乳山市也已经实现了城区“零碳”供暖全覆盖。
近日,由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指导,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和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安全筑基‘核’谐共荣——2025年媒体核电行”暨“国和行·媒体行”活动在山东海阳圆满落幕。央视网等中央和地方媒体走访国家电投工程公司,国核示范项目,海阳核电厂区和国核设备厂区等,并走进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和荣成核安全主题公园,了解中国核能发展历程,核安全观及核安全监管体系,以及山东核电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等,深刻感受核能作为安全、低碳、稳定的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力量,而山东核电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成为齐鲁大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海阳核电:安全稳定 减排效果显著
海阳核电项目是山东省首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运的核电站,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和1台一体化小型堆,并留有2台核电机组扩建余地。
海阳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自2022年7月7日开工建设,预计于2027年全面投产,届时海阳核电基地将有四台机组运行,年发电400亿千瓦时,可节约原煤消耗约17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00万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8.8万公顷,清洁效益显著。
三期工程5、6号机组已于今年4月27日获国务院核准,预计未来6台机组全面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到609亿千瓦时,核能综合利用也将持续开花结果。
海阳核电项目还结合厂内海水淡化、核能供热既有条件,建成投运世界首个“水热同传”、“水热同产同传”工程,为解决胶东半岛清洁热源与淡水资源缺乏问题,提供了“山核方案”。
作为山东首核,海阳核电项目对改善山东省能源结构和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核能引擎。
“暖核一号”:绿色暖心的民生工程
在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海阳核电项目在国内率先开展大型压水堆热电联产研究与实践,先后建成投运“暖核一号”一期“园区级”、二期“县域级”、三期“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将海阳打造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从烟台海阳市到威海乳山市的跨地级市核能供暖。
2023年,“暖核一号”三期工程投运,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成为我国首个跨地级市供热工程,为海阳、乳山40万居民提供冬季零碳供暖。截至2025年3月,“暖核一号”项目六个供暖季累计提供零碳热量1432万吉焦,节约原煤消耗1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6万吨。
海阳市实现核能供热后,居民取暖价格每平米下降一块钱,老百姓在享受清洁能源供热的同时,还享受到了绿色发展的红利。同时,核能供热对于改善供暖季区域空气质量有着亮眼表现,相比核能供热前,供暖季空气质量明显提升,有效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后续,山东核电将结合机组建设及区域需求,持续推进核能供热技术迭代升级,使核能供热惠及更广的区域和更多的百姓。
核电技术装备:自主研发 创新突破
山东海阳核电1、2号机组是世界首批三代核电项目,也是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二期3、4号机组将采用自主创新、国产化的CAP1000技术,充分应用国家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成果,每台机组的额定容量将高达125.3万千瓦,且严格遵循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设计运行寿命长达60年。
在海阳核电二期施工现场的指挥中心内,多名来自不同单位的监督值班人员通过电脑屏幕,正在交叉监控着场内的施工情况,值班人员不仅可以实时检测焊接作业,甚至现场9000多名施工人员的工况作业、行动轨迹、身体状况等都可通过双击鼠标来看到……
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工程处副处长张忠伟介绍说,“我们对工程作业区实现了实时监控全覆盖。”海阳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建设伊始就搭建了智慧工地集成平台,平台集合了人员定位、门禁系统、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塔吊防碰撞、视频监控、图像识别、工效管理、智慧仓储、GIS、无人机等系统,可以确保核电建设过程被实时记录,并且这些信息可一直存储在平台上,实现可追溯可倒查。
国核设备与国内科研单位、院校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已完整掌握了世界三代核电钢制安全壳、反应堆压力容器一体化堆顶组件、结构模块、机械模块、人员闸门、设备闸门等核电设备制造、现场拼装及组焊技术,圆满完成了世界首批4台AP1000核电机组有关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自主化使命,对进一步推进三代核电技术引进和设备国产化起到重要示范作用,对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的工程建设进度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有一位年轻的高级技师——豆存印。在从事焊接工作的十年间,他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持之以恒的拼劲儿,从“焊接小白”成长为一名焊接“技术达人”,先后获得“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齐鲁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电力行业“百名电力工匠”等荣誉称号,更在202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所提出的在焊接结构模块和设备模块的预制过程中的改进方案,得到认可。他配合技术部门编制的一套完整的奥氏体不锈钢与低合金耐热钢对接焊的焊接工艺,经过X射线检测和各种力学试验,实现焊缝合格率100%,提高了工作效率近3倍,降低了生产成本。
核安全:核电项目建设的重要前提
时至今日,不少老百姓仍然谈“核”色变。核能发展客观伴随着风险,但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纵深防御,是能够保障安全的。
在记者们采访的这段时间,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安全”。
山东核电工程师介绍,项目采用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其中1、2号机组已经安全稳定运行6年多,经历了四轮换料大修,创造了良好的运行业绩,充分验证了三代核电机组良好的安全性。
在海阳核电厂内,还有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简称“华东监督站”)的三名驻厂监督员。华东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五处副处长、海阳监督组组长宁方寅介绍说,他们三人全年365天按照监督程序对核电厂开展每日监督活动,例如到核电厂的“大脑”主控室进行巡视,看看操纵员行为是否规范,仪控台有没有异常报警灯;到各个厂房开展巡查,核查设备有无异常,各项活动是否存在违规;还要对电厂的各类报告进行审查,对一些试验进行见证等等,从而第一时间发现跟踪核安全相关异常。
宁方寅说,海阳核电现场有2台机组在运营,2台在建,2台正在进行负挖作业,如果监督中发现问题,他们会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核电厂及时整改,涉嫌违法违规的问题进行调查取证,提出行政处罚建议。
在山东荣成国核示范项目点,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六处副处长、荣成监督组组长刘成运介绍说,我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既符合国情又接轨国际的核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局机关、地区监督站、技术支持单位“三位一体”的监管架构,对核设施、核材料、核活动以及放射性物质实施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分阶段审评许可,对核设施和从事核活动的单位开展全过程监督执法,对辐射环境开展全天候监测。
国核示范环境监测科科长姜羲元介绍,“国和一号”示范工程还设立了专门的环境监测站和8个子站,监测核电机组周边20-25公里范围内的辐射、湿度、温度等变化,这些数据会定时更新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官网。
山东海阳,碧海蓝天。海阳核电还在积极探索温排水培育红树林项目,不仅为“南红北移”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实现了以生态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核能综合利用的持续推进,齐鲁大地必将绘就更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