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由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办的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在成都召开。论坛上,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和沙特核与辐射监管委员会签署《核能发展安全与安保合作谅解备忘录》(简称《备忘录》)。围绕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简称海合会国家),在促进和平利用核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四川在线记者专访了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
记者:请介绍一下此次签署的《备忘录》内容和亮点。
黄平:当前,海合会国家在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有需求,但在核能和核技术应用的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监管机构建设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我们与沙特核与辐射监管委员会签署了《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我们将通过组织人员科访、培训和技术援助,成立联合工作组等形式,在核安全、核安保、核不扩散、核应急等领域加强合作。
记者: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在四川举办有什么考量?
黄平:四川是核工业与核技术利用大省,有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及布局了不少核技术应用产业企业,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可控核聚变被称为未来理想的终极能源,备受各界关注,有着新一代人造太阳之称的“中国环流三号”正是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从这两方面出发,我们就考虑将首届论坛放在成都举办。这不只是简单的办个会,我们希望通过它向外方展示我们取得的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体现我们在国际核工业领域发展的领先地位。
记者:在开展国际合作上,您比较看好四川哪些核技术应用?
黄平:首先是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和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其次是可控核聚变,四川在这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目前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因此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来推动研究。面向未来,这将成为四川核领域对外合作的重点方向之一。此外还有小型模块堆,比如“玲龙一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