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行业资讯

重生之从“功勋铀矿”到“核电粮仓” 向新向智向未来!

2024-06-20 来源:中核集团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从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铀原料,到承担我国所有铀矿的工艺研发和工程设计,全面支撑天然铀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人工开采铀矿,到打造数字化铀矿山,实现“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键采铀”;从传统冶炼生产,到建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地浸采铀技术;从天然铀采冶技术的原创地中核矿业科技,到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711矿,再到 “新铀都”中核内蒙古矿业,5天4地,跨越5921公里,一场探寻我国天然铀前世今生,感受新质生产力生动实践的旅程于近日拉开了帷幕。
感受近70载 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
5月末的北京,绿树阴浓,阳光热烈。
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等20余家媒体记者、跨界大V走进位于通州的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大国底气从核来·重走核工业路”第二条线路——从“功勋铀矿”到“核电粮仓”启动。
“这就是国家天然铀及共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创新基地。” “这个院子正是曾经研发原子弹装料的地方。”……站在铀矿创新发展历史和现实的交汇处,一部“光荣与梦想”的宏大史诗就此展开……
天然铀被称为“核电粮仓”。
而我国一直以来被标注着“铀矿资源具有品位偏低、规模偏小、条件复杂的特点”标签,这尽管增加了找铀、采铀的难度,但并未熄灭铀矿人孜孜以求天然铀的热情。无论是早期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装料,还是新时代保障核电能源安全,铀矿人始终艰苦卓绝、奋力拼搏,强“基石”、保“粮仓”。
走进中核矿业科技展览馆,可以感受天然铀产业近70年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
陈列其中的中国第一块铀锭、第一块钍锭、六氟化铀浅黄色晶体、第一克镭的复制品……诉说着它们的来之不易。1958年,面对一穷二白的基础,矿业人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简法生产了吨级量的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提炼了我国第一块铀锭,第一块钍锭,加速了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工作进程,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时间提前了365天。
光辉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展现着天然铀产业“前世今生”:铀矿地质发生了南方硬岩到北方砂岩的转变,开采方式从传统开采变成了地浸采铀法,产能更是实现了从“百人一吨矿”向“一人多吨矿”的跨越式发展。
以及多年来,中核矿业科技取得多项重要的成就,“创建了我国铀钍镭湿法冶金技术体系,承担全国所有铀矿的工艺研发和工程设计;开创了砂岩型铀矿地浸开采的中国研究,推动天然铀产业重大转型升级;打造了数字化铀矿山,实现‘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键采铀’;开创放射性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中核方案’;海水提铀入选了中国科协 2022年度十大前沿科学问题……”
中核矿业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闵苹表示:“很自豪地说,目前国内所有在运的甚至是退役的铀矿山采用的都是自主研发的技术,而且我们铀矿开采的‘中国方案’已经走向了世界,引领国际。”
打响了中核集团科研院所改革“第一枪”,由核四院和核化冶院重组的中核矿业科技,正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方位高水平推进铀矿采冶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支撑天然铀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核电粮仓”。
激发新活力 天然铀矿山旧貌换新颜
5月底的金银寨 ,山稠林密,赫赫炎炎。
红砖斜瓦苏联式的建筑、烙印时代记忆的物件、怀旧的老歌……随着飞机起落,重走核工业的记者一行来到七一一时光小镇,仿佛穿越时光机,回到了传说的起点——走进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很多记者的感受是:瞬间觉得自己成为七一一矿的一员。
“七一一矿创建于1958年5月31日,是我国最早发现、勘探并建成的一座大型铀矿山,中国建立的第一座铀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核工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9月,核地质系统的一架搭载了精密探测仪器的飞机,在湖南郴县许家洞金银寨区域发现铀矿石。正是这个偶然的发现,让许家洞金银寨在中国核工业的史册上,展开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958年,我国铀矿采冶专门机构成立,在铀矿地质队伍提交了第一批铀矿储量的基础上,第一批铀矿冶三矿一厂(711矿、712矿、713矿、272厂)陆续开工建设,奏响铀矿冶建设的序曲。
走进七一一矿工业文化实践教育基地,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仿佛走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口,当年艰苦卓绝的采矿画面浮现眼前:地下数百米深处,矿灯闪烁着幽蓝色微光,耳边不时传来轰隆的机车声,厚厚的口罩也挡不住土腥味……七一一矿地质环境特殊,矿内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井巷热气灼人,加上有些地方通风条件不太好,人站一会儿就会脚烫得发红,衣裤被汗浸透,何况还要出力干活。前面工人在打钻、运矿,后边就会安排一人手拿凉水管,往前面的人身上喷浇凉水降温。“井下百米千米的巷道和采矿场,就是这样采掘出来的。”
1960年4月,第一批铀矿石采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了合格核原料。在后续的发展中,七一一矿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继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铀原料后,又为我国氢弹、核潜艇的研制提供了稳定和高品质的铀原料。
“中国有铀矿的地方,就有七一一矿人的身影。”作为建设较早的铀矿,几十年来,七一一矿为全国其他铀矿山输送了各类技术人员超过3000人。
2004年,七一一矿政策性关闭,逐渐沉寂在时间的角落里。
作为一座矿山,七一一矿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作为一个精神高地却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2023年,郴州市、苏仙区两级抢抓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和202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两大历史机遇,作出了“重启七一一”的决定,在中核集团等的鼎力支持下,盘活闲置国有资产资源,按照“工业风、神秘铀、中国红”的主题风格,仅用9个月时间,把破旧的工业小镇打造成为了怀旧的时光小镇。
目前,时光小镇集红色教育、温泉康养、工业旅游、科学普及、休闲度假于一体,围绕七一一矿的历史、人物、事件等,以传统展陈为主,突出七一一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打造成为功勋铀矿精神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
打造新业态,展现新活力。七一一矿的华丽转身、时光小镇的美丽蝶变,是中核集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次成功实践。
有矿不见矿 智慧铀矿进步升级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月30日,通辽,刚刚接受雨水洗礼的科尔沁草原还有些阴冷,羊群漫步其间,悠闲地吃着嫩草,不禁让人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
这里正是通辽铀业地浸采铀数字化井场C5采区。通辽铀业钱家店矿区经理李喜龙表示:“可谓是有矿不见矿,采矿不见形。地浸采铀不挖不掘,仅在地表打孔,从孔中注入含有化学试剂的水溶液,溶解地下矿石中的铀矿物后,再从另一个孔提取含铀溶液,是一种集采、选、冶于一体的新型铀矿开采方法,不会使矿石发生位移,也不影响地表正常种植,安全又环保。牛羊可以肆意地在上面吃草,完全看不出茫茫的草原下竟是一片采铀场。”
在感受了七一一矿千人开采的艰难困苦后,再见绿色、不见矿形、几乎无人的铀矿,让人瞬间有种“前世”“今生”之感。
通辽铀业是我国首座自主研发建设的环境友好型地浸铀矿山,是国内第一个实现采用CO2+O2原地浸出采铀工艺工业化生产的地浸采铀矿山。而有矿不见矿,采矿不见形,只是采铀现场蜕变的一个片段。置身通辽铀业水冶厂房同样让人大感意外。宽敞明亮的水冶厂房,不见灰尘,也听不到机器轰鸣,更看不到工人,只有吸附塔压力表、流量计上显示的数字,证明这里正在进行生产。
工作人员表示:整个钱家店铀矿目前已经实现地浸生产工艺自动化、开采少人化、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
而从注液、抽液,直到黄色的天然铀产品生产出来,全部工序数据时时都会传送到中核内蒙古矿业数字化地浸远程控制中心,实现“千里之外、一键采铀、一屏掌控”。
“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中核地浸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中核地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大省部级研发平台,紧紧围绕地浸采铀资源利用率提升、数字化转型等技术难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激活科技创新活力。”中核内蒙古矿业负责人阳奕汉介绍道。中核内蒙古矿业作为国家天然铀战略资源保障的主力军,是中国地浸采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的主要贡献者,也是中国铀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开发的先行者。
2023年,国内首个数字化地浸远程控制中心、地浸采铀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落地。“数字化地浸远程控制中心是实现总部与矿点上下一体、互联互通,深度融合,为‘智能化、少人化’智慧矿山建设提供综合管理平台”。“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铀矿冶环节的生产质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是通过智能化生产,让铀矿山职工从苦脏累的戈壁、草原、大漠回归到城市。”这种革命性变化,打破了人跟矿走、风餐露宿的传统生产模式,在改善铀矿冶人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采铀一线真正留得住人。
阳奕汉1991年毕业后就分配到茫茫戈壁滩上,住地窝子,喝煤矿井水,在矿山工作20年,刚从山里出来的时候,不适应城市的工作生活节奏。他的奋斗目标就是,自己吃的这些苦一定不要让后辈人再吃。未来的铀矿一定要让员工回到城市一线。而他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目前生产技术人员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而由于数字化转型的优势政策,如今,公司团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中核内蒙古矿业员工246人,其中博士3人,员工平均年龄35岁,是一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未来也将以崭新的面貌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
未来,中核内蒙古矿业将以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松辽盆地铀矿资源为依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绿色铀矿大基地建设。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而在通辽铀业采区,铀矿从地下淬炼到地上起舞的过程,是铀矿采冶技术的迭代更新、智慧矿山建设的进步升级,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美好体现。
以全新的面貌 融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大潮中
通州,绿水逶迤的大运河畔。
“画面上一片片蓝色的区域,都是实时图像。”可视化图片随着数据的变化而改变着形状——采铀最一线的数据,在传送到中核内蒙古矿业数字化地浸远程控制中心的同时,正实时显示在北京中核矿业科技铀矿采冶生产管控平台上。
“该平台打通了中核铀业总部到生产现场的数据通道,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了千里之外,快速掌握,构建了数据云端大脑。”
科技成果只有同矿山需要、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中核矿业科技大力推动矿山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研发了集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分析化验系统、动态数据管理系统等5大应用系统于一体的地浸采铀数据集成共享平台,集中度达95%以上,实现矿山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了地浸井场物理—化学耦合溶质运移模型,拟合度近90%。
在最新技术的加持下,我国地浸采铀的产能和人均生产率均提升10倍以上,实现了从“百人一吨矿”向“一人多吨矿”的跨越式发展。在非常规铀资源利用方面,铀钼、铀稀土等多金属综合回收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以改革激活创新主体,以制度保障成果转化。2021年,中核矿业科技在全集团中率先发布《“揭榜挂帅”项目实施办法》,发布首批4个“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如今,“揭榜挂帅”项目现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突破了以火箭推进剂作为能量来源的高能气体致裂工艺,为内蒙古巴音青格利特大型砂岩铀矿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解决了高氟羟硅铍石铍回收率低的难题,为新疆白杨河铀铍矿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揭榜挂帅”给才华更多横溢机会。中核矿业科技在探索中阔步前行,逐步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科研项目立项模式,疏浚公司创新发展之路。
标准是国际科技竞争的高地。2024年5月6日,由中核矿业科技主导的铀矿冶环境修复领域首个国际标准《Principles of determination of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targets for in-situ leaching uranium mining》(地浸采铀地下水修复目标确定原则)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功获批立项。该国际标准的成功立项,填补了铀矿冶环境修复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对后续加快我国铀矿冶环境修复技术和标准化成果国际推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铀矿采冶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第四代铀矿采冶技术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筑牢我国核工业基石。
我国的铀足迹,从人工开采到智能化精准开采,见证了矿业科技的每一次飞跃,如今,铀,正以全新的面貌,融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大潮中。面向未来,中核集团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催生产业新动能,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书写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篇章。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