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第八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总决赛暨对话交流活动在吉林大学顺利举行。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琦院士在开幕式上发表寄语,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琰铭,国家核安全局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潘苏,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能源局中国核电发展中心,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分别代表承办单位、指导单位、主办单位致辞。
罗琦在寄语中表示,新时代赋予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也意味着高校在科普领域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坚定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为我们核科学与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同时也祝愿“核+X”大赛能越办越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更多的高校莘莘学子参与其中,促进核科技与公众的沟通,让核与辐射走出神秘,走向公众,让大学生们的创新水平越来越高。
马琰铭表示,吉大物理系是我国最早从事核物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培养了一大批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核+X”大赛是一项有意义有深度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希望以本届赛事为契机,与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兄弟院校的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共同汇聚推进核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潘苏表示,八年来“核+X”坚守持续性、突出创意性、倡导开放性、实现科普“破圈”,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弘扬核安全精神、核工业精神发挥了平台优势。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在“核+X”的舞台上,学以致用、施展才干,创作出更多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核科技知识、展现核工业成就的优秀核科普作品;通过参与“核+X”大赛,从优秀科学家身上汲取奋进的力量,争做强核报国的接班人,担负起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同时,也希望各方科普力量积极加入“核+X”,凝聚强大科普合力,为核电发展蕴育核安全文化底色,营造核能创新发展及和平利用的社会环境。
总决赛现场评选出本届大赛的一等奖作品和“最佳科普宣教员”。评审结束后,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质量问题科学院院士韩炜对入围作品作总体点评。韩院士表示,参赛作品特色鲜明、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创意和追求,也看到了强核强国伟大事业的未来希望。希望“核+X”大赛一如其名,昭示着核技术利用与发展的无限精彩,激发青年学子创意迸发的无限潜力,凝聚科普生力军的无限力量。
今年,“核+X”在全国范围掀起“科普读物进校园”的活动热潮,活动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普宣传工作者。来自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的张有鹏教授现场分享了“科普读物进校园”活动中的感悟与经验,并现场连线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师生,表达科普读物点亮了孩子们探索科技的好奇心与兴趣。
活动现场播放了新一期《遇见“核+X”》人物主题片,讲诉参赛学生因为遇见“核+X”,在学业之路上改变人生航向,遇见更好的自己的故事。通过一支视频短片展示今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优秀科普宣教员”评选的精彩瞬间,展现科普宣教员的青春风采。
活动最后揭晓了本届网络投票产生的“最佳人气奖”,宣布了“最佳科普宣教员”及“一、二、三等奖”获奖名单,并为获奖团队颁发荣誉证书。本届大赛共76所高校学生报名参加,通过高校初评、省级赛评选推荐至学会视频类作品276件,文字类作品17件。经组委会专家初审、终审,评选出前三等奖作品87件,决赛现场评选出二等奖作品23件,一等奖作品6件。
当天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了吉林大学校史馆,追忆吉大70余年风雨变迁的历史路程,感受在白山黑水间属于吉大人的独特故事。
本次活动由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发起,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吉林大学、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吉林省核学会、东北电力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共同承办,得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今日头条、中国环境报、中国核工业报等10余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中核集团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百家号,中国辐射防护学会视频号等多个媒体平台同步直播,观看人次超过110万。
中国科协科普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核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国家核安全局辐射源安全监管司等单位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40余名参赛师生,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华大学等30余所高校代表,四川省核学会、北京核学会等12家学会、协会代表400余人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