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驶入快车道

2023-09-05 来源:中国核工业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实践摸索,我国核技术应用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前不久召开的2023年核技术应用产业国际大会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首份《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核技术应用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进入快速扩张期。保守估计,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从2015年的3000亿元(约占GDP的4.0‰),到2022年底已接近7000亿元(约占GDP的5.7‰),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工业应用产值占比超过50%,医用核技术产值占比约20%。“我国核技术应用发展空间很大,预计2025年可达万亿市场规模。”《报告》主编、国家原子能机构原副主任王毅韧在发布时表示。
产业发展屡获政策加持,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涉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业界专家观察,未来5~10年,核技术应用将进入全面布局、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潜力与爆发力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近年来全球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核技术通过辐照灭菌消杀为抗疫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技术应用在重大灾难面前的“临危受命”及突出表现,让各界看到了该产业发展的“潜力与爆发力”。
事实上,核技术应用历经几十年技术的积累和产业实践,“履历”惊艳。
核技术应用发端于上世纪中叶,受1990年代以来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加持,深度融入相关国家的国防、能源、工业、农业、医学、地质、材料、环保、考古、尖端科学、空间科学、公共安全等领域,为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科学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生态环境治理、民生福祉改善等提供了强劲动力。
国际核能界将核电和核技术应用比作“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指出:“就应用的广度而言,只有现代电子学和信息技术(ICT)才能与同位素及辐射技术相提并论。”
事实上,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约1/7来自核科学技术领域。植物诱变育种提升了粮食安全,辐射加工助推高性能材料推陈出新,辐射消毒灭菌确保了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同位素电池和原子钟帮助人类探索和利用太空,核测井技术突破引发了页岩气革命,核医学诊疗技术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病患的生命,辐射处理废气、废水和废渣为解决环境生态治理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核技术违禁品安检保障了人流物流畅通和交通安全等。实际上,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用”已广泛受惠于核技术应用这位“幕后英雄”,它和人类已经“形影不离”。而公众对于核技术应用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表示,核技术在助力“双碳”目标,产业升级转型、环境治理、医疗健康、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王毅韧表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交通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健康平安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必将发挥更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政策加持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从政府到行业对推动核技术发展更加重视,纷纷开展行动促进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
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申彦锋在2023核技术应用产业国际大会上表示,近年来,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核技术是支撑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多项涉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如: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等,为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廷克表示,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八部委编制印发的《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也是核技术领域的首个专项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产业政策、安全监管、环境保护等全方位打通阻挡行业发展的痛点堵点。
核技术产业发展不仅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也离不开业内同行的合作交流、相互促进、优势互补。2022年,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联合中核集团中国宝原、中广核技、国核铀业等12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核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旨在搭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各领域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致力于共同促进核技术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
“联合攻关,共同打通产业化过程中种种障碍,避免同行业内的低水平同质竞争,促进核技术应用产业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造福于全社会。”张廷克表示。
逐步形成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态势
秦山核电拥有全国唯一的2台商用重水堆,具有中子通量高、堆芯空间大、不停堆换料、操作方便等特点,在同位素生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实现核素生产、出堆加工、工业医疗应用的无缝对接。(摄影彭喆)
《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商业模式成熟、市场集中度高且已形成庞大的规模;紧密关联产业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
王毅韧表示,我国核技术应用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多种所有制单位积极参与,技术转化应用空前活跃,逐步形成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态势。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底,全国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法人单位已超过达9万家。在役民用研究堆(临界装置)有18座(可生产同位素的5座)。在用各类射线装置约23万台、放射源15.7万枚。保守估计,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从2015年的3000亿元(约占GDP的4‰),到2022年底已接近7000亿元(约占GDP的5.7‰),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工业应用产值占比超过50%,医用核技术产值占比约20%,发展相对成熟。
产业进入快速扩张期。
一是产业创新实现突破。首台国产重离子癌症治疗示范装置投入临床应用,全球首台全景动态PET-CT成像系统正式进入临床验证;首批高比活度医用钴-60源辐照出堆,首批碳-14辐照靶件入堆;多款放射性药物研发取得重大进展;电子束处理三废实现产业化应用;辐照保鲜项目助力脱贫攻坚;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数以百万件的医疗防护服、口罩、头盔、防护镜等借助辐射消毒用于抗疫临床,为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二是产业布局明显提速。核技术应用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经济圈等增长极实现了规模化重点布局,也从嵌入区域经济集群中获得了溢出效应。目前,四川和陕西两省,山东烟台、四川绵阳和湖南衡阳三市,浙江海盐、四川夹江、甘肃金塔三县均已出台同位素应用相关规划,多个产业园项目陆续开工。
三是“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响应IAEA“希望之光”倡议,相关央企主动作为,帮助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提高癌症诊疗能力。我国相关海关安检成套设备、工业辐照用电子加速器、钴-60辐照集成装置等产品,实现批量化出口,沿“一带一路”远销海外;我国核技术应用部分主流产品,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华丽转身。
四是优势产业持续巩固。各类射线装置正在逐步实现自主生产,工业辐照加速器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国产医疗加速器正在逐步推向市场,国产钴源实现出口。
但是,会上业界专家也普遍提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也存在明显短板。比如,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高端核探测器基本依赖进口,核分析技术产业服务方式需要创新;医用同位素对外依存度大,放射性药物创新研发投入亟待加强,产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和培育相对不足等。
尽管如此,业界对这个产业的发展仍满怀信心。“在政策的加持下,业界各方的合力推动下,核技术应用产业必将发展大放异彩。”张廷克这样告诉记者。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