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监管动态

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 建成同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十四)

2024-02-01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依法严格核安全监管,守牢美丽中国建设核安全底线,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各司局、地区监督站和技术支持单位围绕“建成同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积极探索并勇于实践推动核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思路举措,特予系列刊登。
 
加强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推进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
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出的关于切实维护核与辐射安全的重要部署,为加强新时代核与辐射安全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是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稳步发展的必要保障,是及时应对突发核事故的迫切需求,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理性、协调、并进”核安全观的具体诠释。
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技术中心”)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用力、开拓进取、集中攻坚,进一步完善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大监管技术支持力度,奋力推进建设与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监管体系。
一、统筹提升,全力保障国控网稳定运行
“十四五”以来,在生态环境部的组织领导下,技术中心建成了国家—省—地市构成的三级辐射监测组织体系,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辐射环境监测队伍,国控网省级辐射监测机构全部通过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国控网正式投入运行的点位数由“十三五”初期的987个增加至1835个。包括国控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500个,陆地点328个,土壤点362个,地表水点102个,饮用水水源地点344个,地下水点31个,水生生物点1个,电磁点85个,海水(近岸海域)点48个,海洋生物(近岸海域)点34个。此外,在国家重点监管设施周围设置了46个核安全预警点。覆盖各地(市、区)、边境地区、重要核设施周边的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已整体建成。自动和手工监测仪器设备较国控网建设初期已有了质的提升,有效数据获取率分别达到95.9%和97.6%。“十三五”以来,制修订方法类生态环境标准21项,总体与国际接轨。推行了国控网质量考核、监测样品外检和实验室间比对等3项质量管理措施,国控网监测整体质量可控,有效保障了监测数据的“真、准、全”。应急监测装备和调度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监测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经受住了应急实战检验。
二、问题导向,对标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以来,技术中心坚持以大会精神为指引,落实好新时代国家安全“五个统筹”、核安全“四个并重”要求,有力有序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实际成效。
技术中心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勇于先行先试,牢牢把握全国核与辐射监测“技术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和人才摇篮”定位,对标国际先进监测机构,对表国际标准规范,加强国际合作,全面提升行业重难点监测能力。坚持从“人、事、法”三个维度同步推进,构建现代化国控网。一是优化人才队伍,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岗位聘任机制,做好人岗匹配;二是完善标准体系,以需求为导向,推进特征核素监测、在线连续监测、走航监测及海洋生物辐射剂量评价等方法研究,构建一套完整的辐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三是推进科研工作,加强辐射监测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的科学研究,加快培育科技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提升高精尖监测能力。
三、固本强基,全速推进辐射环境监测现代化
技术中心将认真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真抓实干,砥砺前行。以新形势下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契机,从问题导向把握辐射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新需求,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系统提升辐射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持续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与应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支撑。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规模化、流水线化等方式提高样品处理、分析的自动化水平,提升快速组织现场监测、样品分析测量和数据分析上报能力,进一步完善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支援体系。开发建立统一管理、全国联网的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现场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工作和质量控制等全过程信息化封闭式采集、存储和追溯,提高监测分析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