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每一座核电站的诞生都如同植下了一棵树,从种下的那一天起便舒展根系,汲取营养,曾几何时,已然根深木茂,与脚下的土地紧紧结合,密不可分。人们建设着核电,核电也影响着人。如果说大国工匠们高屋建瓴的设计和智慧,是核电这颗大树的中流砥柱,那么在核电从事基层工作的人们,则是核电这棵大树不可缺少的“根”。他们每一个人,都与“核”有着特别的缘分和故事。他们有的毅然调整自己的专业,回到家乡投身核电建设,有的投身学海,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学成价值千金的技艺,有的在临产前一天还在考场,为了核电事业与自己的梦想拼搏……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些“根”与核电这棵“大树”的故事
董洪梅,现世得安稳
在30多年的时间里,海盐的人和城市已经将核电融入到生活乃至精神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是与核电同呼吸共命运的,如果说30多年前,是历史的机遇选择了海盐这个小城,而今天,机遇又在另一个小县城海阳得以复制。
董洪梅,今年38岁,海阳市大辛家村人,骑电动车不到10分钟就能到海阳核电站上班了。她在核电站做的是保洁工作,离家直线距离不到1500米,工作时一眼就能看见自己的家,那份踏实感是无法言语的。
“我刚来的时候很吃惊,很整齐,车头都是朝外的。”这是第一天进厂工作时,核电站带给董洪梅最大的震撼。她有点不明白,什么样的人能把车停得那样整齐!后来她才逐渐理解,这是核电人特有的、工作严谨的象征、也是核安全文化的体现。
刚到电厂上班的董洪梅对于停车秩序还感到新鲜和好奇,可是,时间久了,她的身上也打上了核安全文化的烙印,变得有些“死板”起来。工作讲究按部就班,家中的物品必须摆放整齐。
2012年,海阳市成立了山东省海阳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是我国唯一一个具有行政建制的核电园区。对于原来以地雷战和大秧歌闻名的革命老区海阳来说,现在旅游业与核电产业同步发展,新兴产业使更多老百姓得到实惠,就近就可以找到一份平稳的工作,2009年开始到现在,董洪梅在海阳核电工作八年多了,董洪梅再也不用离乡背井在外省打工,一家人其乐融融。
辛杰,游子盼归乡
核电的发展,也吸引了当地许多优秀的学子回来参与家乡建设。山东核电有四十多名海阳籍高校毕业生,辛杰就是其中之一。辛杰的家乡,是海阳核电站附近的“大辛家村”,曾经村里“飞出去”的大学生,如今已经是一名山东核电生产计划部的计划工程师了。
“大约是九几年,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听到家里边包括村里边都在说咱们这可能要建核电了。”辛杰对记者说。2003年,高考结束,辛杰报考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此后几年间,关于“核电”又有了新的消息,核电“五通一平”前期工作开始了,施工生活区也在辛杰一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身在外地的辛杰,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家乡的改变让辛杰感觉到,命运在向他招手 。
“07年刚好赶上公司在招聘,为了能够投身核电,建设家乡,我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对专业相应做了一些调整,报考了机械自动化系。”辛杰坚信自己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
辛杰作为计划工程师每天经手的各种各种的计划条目数百条,理清核电厂所有生产相关的事项的逻辑关系、先后顺序,安排各项工作高效运转不间断同时又不能“撞车”,对于一个核电厂的重要性类似于飞机场的塔台调度。
工作之余,辛杰十分热心于核电科普工作,一是想让村里的父老乡亲都能明白核电站的道理,二是想将家乡建设核电的消息传递给更多人。每一次核电科普活动,他都自告奋勇地参加,用一口不太洋气、却能和大家拉近距离的海阳“土话”说出高科技的奥秘。
“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所以对这个家乡对这个故土的热爱比同事要更深一点,所以我会把公司的更多事情当成是家里边的事情一样去亲力亲为。”辛杰自豪地笑着。
王辉,身负千金艺
海阳核电的建设除了吸引了家乡人,更多的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王辉,河北人,2004年大学毕业就来到了海阳,是海阳核电首批AP1000高级操纵员之一,每天工作的地方就是核电机组的“最强大脑”——中央控制室。核电站运行操作的每一个指令都是从主控室里发出。这里决定着核电机组的每一个零部件运行状态。
高级操纵员,在核电人的口中,往往称他们“黄金人”。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培养一名核电操纵员,往往比培养飞行员的代价还要高,培养一名合格的操纵员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而要成为一名高级操纵员,则至少需要7年。不仅耗时长,操作员的培训费用也高达上百万美元,这些钱甚至足够打造一尊和本人一样大小的黄金雕像了。于是久而久之,核电操纵员就被业界冠以“黄金人”的美誉。
想成为高级操纵员,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苛的考试。然而,考试取得资格证并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核电站主控室的高级操纵员要继续参加各种严格的培训以及模拟演练,每两年还要重新通过国家监管部门的换照考试,并定期进行心理测试,才能继续上岗。近乎苛刻的优选培养,为的就是保证操纵员队伍的高水平,确保核电站的平稳安全运行。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级操作员的大脑简直就是一本核电站的百科全书,整个机组100多个系统,上千个主要设备,上万个阀门和管线性能、参数尽在其中。尽管掌握了大量的知识,面对现场时,王辉仍旧非常严谨,甚至有些“保守”,对每一处细节,都认真的核对检查。
王辉在核电工作久了,总会有一种“强迫症”——反复确认一件事情是否做得妥当,譬如锁车、关门、打电话来回重复,甚至到了某个地方首先查看安全通道等等。这些看似“奇怪”的习惯,其实是工作中处处践行核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不仅王辉如此,在核电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奇怪”的习惯。可以说,正是每一个核电人有着对安全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一种“核安全文化”,才保证了核电机组的安全运行。
许景凡,逐梦当自强
“责任”二字在核电从业人员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仅限于男性,女性更是巾帼不让须眉。海阳核电首批AP1000高级操纵员群体中,有“五朵金花”特别引人注目。作为女高级操纵员,在追梦路上,她们付出的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2005年,当许景凡第一次来到核电厂工作时,就带着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成为黄金人,取得高级操作员的资格。
操作员的培训特别多。一开始,许景凡的设想是,先参加完考试,再怀孕生子。但是时光如梭,转眼到了2014年,已经30多岁的她由于一直没有等到高级操作员的考试时间,准备先要孩子。
“结果怀孕没两天,考试时间就定下来了,是和我的预产期是同一天,2015年的1月13号。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哎呀,我可能参加不到这个考试了,觉得特别遗憾。我工作了10年,就是为的这一天能够取得这个操作员的执照,获得操作核电站的资质。”
不愿轻易放弃梦想的她,也取得了丈夫的支持,愿意赌一把。于是,她一边工作,一边备考。白天工作忙,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往往从六点多下班开始,一直学到十一点左右。考试愈近,学习的时间也一晚比一晚长。有时太困,中间竟睡过去,醒来又投身书本继续学。“从操作员执照考试确定下来,一直到参加完操作员考试这将近九个月的时间,看过的书籍和资料应该不下一两百本。”回忆起那段时光,许景凡毕生难忘。
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许景凡定期去医院做产检,并向医生寻求各种帮助。几个月过去了,转眼到了考试季,也到了她的孕后期。在一次例行产检中,医生说羊水过多、孩子过大,随时都有可能早产,让她住院待产。许景凡跟医生商量了许久,最后通过减少喝水和饮食严格控制体重。每天只喝一杯水,吃饭就吃两个素菜,半碗米饭。在体重增长最快的阶段,她的体重反而减了近10斤。
在顺利通过模拟机考试后,1月12日和1月13日,许景凡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考场。她凭着一股子拼劲和坚定地信念,坚持完成两天的笔试,在8个小时紧张的考试期间,答满了整整80张A4纸的试卷,又一鼓作气拿下13日下午的口试,并在一天后顺利产下健康的宝宝。
“考试完了以后我直接去的医院,当时的感想就是感激两个字吧,需要感谢的人特别多,一个是我的爱人还有我的家人,给我很多的鼓励,再一个就是我们公司的领导还有同事,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再一个就是感谢我的孩子,他能够让我参加完这个考试再出生,所以他是我的小福星。他的身上也寄托着我的梦,核电梦。”
许景凡是幸运的,她十年的奋斗,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收获了家庭的幸福。
尾声
其实,在这里每个人的故事或许都不相同,但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核电展开。无论是土生土长的董红梅、辛杰,还是离家千里来到海阳的许景凡、王辉;无论是扎根海盐为核电事业做义工的徐浏华;或者是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国门的华龙人,正是因为他们以不凡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得我国从最初一比一完全复制国外的核电技术、到半自主式的二代技术、到现在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品牌。
而这一切只是开始。
视频链接:http://tv.cntv.cn/video/C10346/61e3d8b8c27a4f069b86590aa882fb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