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徒儿又犯错了

2025-10-30 来源: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苏永良
核岛分厂清洁室,我握着焊枪,眼前是炽热的焊弧,身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想为核安全写点什么,却总是搁笔,也许明天会有更好的措辞;想为核安全说点什么,却总是迟疑,也许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今天不搁笔,不迟疑,我想把那些藏在焊缝里的故事讲出来。
初入核岛——刻在心里的牵挂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核电设备焊接工人。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和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安全”。时间久了,我甚至觉得他们有些唠叨。直到那个闷热的下午,我跪在核岛分厂清洁室内打磨超标焊缝缺陷,砂轮迸出的火星忽然像精灵般幻化成母亲临行前塞进我行李箱的苹果,果皮上歪歪扭扭刻着“平安”二字。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安全,从来不是别人强加的束缚,而是刻在心底的牵挂。
伟大的缘分——苛刻的传承
第一次遇到燕姐,是在焊接培训中心。深蓝色的工服对瘦弱的她来说显得大了一些,工服袖子上全是焊接飞溅留下的孔洞。我本以为我们的缘分止步于此,但命运让我们在国家重点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中再次相遇。
燕姐的严苛很快让我领教了核级焊工的“斤斤计较”。普通的卷尺在这里成了摆设,她要求我们用焊缝检验尺确认坡口角度,连0.1°的偏差都要重新打磨;建筑工地上被夸赞的“鱼鳞纹”焊缝,在她眼里却是“波纹间距超标2毫米”的废品。
“觉得我较真?”某次我偷偷翻白眼时,她突然甩来一本泛黄的档案册。1998年的某核电站检修记录里写着:因焊工省略层间温度检测,蒸汽管道焊缝在五年后出现蛛网状裂纹,维修时辐射剂量竟比常规值高出二十倍。里面夹着一张照片,照片边缘有行褪色的钢笔字:侥幸,是核事故的导火索。
那晚,我蹲在更衣室,对着储物柜里母亲的“平安”苹果发呆。燕姐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手指轻轻抚过果皮上的刻痕:“核安全就像这些刀痕,多刻一刀太深,少刻一刀太浅。”
燕姐18岁就跨越两千多公里来到了东方重机,带着对核电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为核电事业奉献青春。在这里,她用焊枪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每一朵焊花都是对她青春的见证,每一道焊缝都是她成长的足迹。
核岛里的成长——精度是生命线
这是我入职东方重机的第二年,也是参与示范项目的第200天。示范项目攻坚期,燕姐带着我们在培训中心练习封口焊。当我第三次因送丝速度偏差0.2m/min被系统强制暂停时,我气恼地说:“师傅,徒儿又犯错了。”“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错了就错了吧,下一个封口焊又要开始了。”她的话和中央空调送风系统的嗡鸣混在一起,在我安全帽里嗡嗡作响。
让我更为警醒的是蒸汽发生器的焊接。我偷懒跳过系统提示的管孔清理,却被燕姐用内窥镜逮个正着。她瘦削的脸映着电子屏的蓝光,声音却比真空电子束焊机还要稳定:“管孔清洁度没达标,下一个工序没办法进行。”我听见她藏在呼吸里的叹息。“师傅,徒儿又犯错了。”“记住,我们每道焊口都要经得起60年岁月检验,你要对得起你刻在焊缝上的焊工编号。”
传承的力量——核安全的担当
面对我焊接的实验件,燕姐用犀利的眼神扫查着焊缝。她深蓝色工服上的党员徽章比焊弧还要耀眼。“收弧处余高超标0.2毫米。”她的声音不大,却像一记重锤敲在我的脑中。我下意识地攥紧了手,掌心渗出细密的汗珠。我看见她工服后背的汗渍在空调风里慢慢洇开,像是一幅逐渐晕染的水墨画,忽然想起入职培训时总工程师的话:“在东方重机,安全不是最高标准,而是最低底线。”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锤炼了核工业人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品格。他们用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执着,托举起核安全的时代担当。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严谨,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保障,更是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东方重机正是这样做的,以身作则,时刻把“传、帮、带”记在心头。师傅们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培训、技术交流、技能大赛等形式培育年轻人,将多年积累的核电工作经验传承下去。
核安全——刻在焊缝上的青春
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多事情总是难以言说。关于核安全,关于责任和使命……但不表达,又感觉错过很多,难以释怀。
核安全,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刻在焊缝上的青春。每一次焊接,都是对核安全的承诺;每一次返工,都是对核安全的坚守。在东方重机,我们用焊枪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用每一朵焊花照亮前行的道路,用每一道焊缝守护核安全的防线。
“师傅,徒儿又犯错了。”但这一次,我不会再迟疑。因为我知道,核安全,是我刻在焊缝上的青春,是我用一生去完成的使命。
[ 苏永良,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 ]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