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江澳
1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他们身处高科技前沿,却鲜为人知;他们肩负国家能源安全重任,却很少为人提及。他们就是中国核电站的基层工人。我的表叔便是其中的一员,一个为核安全事业默默奉献了近三十年的普通核电工人。
老王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没有显赫的学历,也没有引人注目的头衔,他唯一与众不同的,是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核安全的执着坚守。在家人眼中,他是一个性格憨厚的长辈,喜欢喝茶、侍弄花草,偶尔和邻居一起闲聊时,还会讲一些年轻时的“冒险故事”。而在核电站,他是同事们口中的“老前辈”,一个凭借细心和经验成功化解多次隐患的技术人员。
2024年是中国核安全监管40周年。这一年的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核安全守护美好生活”公众沟通品牌,旨在展现核安全对于社会福祉的重要意义。这个主题不仅连接了国家核安全事业的辉煌历程,也深刻融入了像老王这样的基层核电工人的每一天。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我有幸采访了表叔老王,借他的视角,去了解一个普通核电工人的日常生活和职业故事。
核电行业,是许多人心目中带有神秘色彩的领域。人们对核能既敬畏又好奇,往往因为不了解而误解,甚至产生恐惧。然而,对于老王来说,核电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的初心。核安全工作是无数细小环节的集合,每一个细节背后,都藏着他无数个日夜的付出。“我们核电工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靠点滴的坚守,换来万家的光明和社会的稳定。”老王如是说。
2
老王第一次踏进核电站的时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核电还是一个遥远的词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陌生而充满神秘。核电站的高耸安全壳,在晨雾中显得格外巍峨,年轻的老王站在下面,抬头望着那钢铁森林,心里满是好奇和憧憬。
“从今天开始,这里就是你干活的地方。”带他入职的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干核电,最重要的是细心和责任心。”那时候的老王还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但多年以后,他才知道,这句话几乎定义了他一生的工作。
刚入职时,老王还是个毛头小伙,对核电一无所知。他被分配到设备巡检岗位,这份工作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按照设备清单走一遍,逐一检查是否正常运行。但说难也难,每个设备都如一个复杂的迷宫,内部错综复杂的结构和运行原理,绝非只靠表面观察就能搞明白。
老王从最基础的任务做起。那时候的巡检,没有现在的智能设备,全部靠人工和手动记录。老王每天拿着一摞厚厚的设备清单,在核电站的厂房和管道间来回穿梭。核电站的环境复杂,温度高、噪声大,有些地方甚至需要匍匐前进才能到达。年轻的他,每天都是满头大汗,但从来没有一句抱怨。
最让老王难忘的是一次师傅带着他“开小灶”。一天深夜,师傅叫醒了睡眼惺忪的老王:“走,跟我去个地方。”两人绕过几个安全通道,来到设备房。一台主循环泵正轰鸣作响,老王紧张地盯着那庞大的机械怪兽,不知道师傅要干什么。
“别怕。”师傅微笑着拍了拍他,“看清楚这个轴承,这可是心脏部位,一点问题都不能有。”他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调试着仪器。老王目不转睛地看着,心跳却在加速。
两年后,老王已经是巡检岗位上的熟手,但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核安全”三个字的分量,是一次突发事件的到来。
那天清晨,老王像往常一样完成了早班巡检。当他回到监控室时,突然听到报警器发出刺耳的声音。他心头一紧,立刻查看数据,发现某处设备的运行参数偏离了正常范围。这是典型的设备异常信号,但当时并没有先进的自动分析系统,判断问题全靠人工。
“是不是传感器坏了?”同事提议。但老王皱着眉头摇了摇头,他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传感器出问题,波动不会这么大。我得去看看。”他迅速拿起工具,与同事一起赶往异常点。
到达现场后,老王立刻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设备的一个关键管道连接处温度急剧上升,可能是因为内部积压导致泄漏。作为巡检员,老王没有权力单独停机,但此时情况紧急,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停机申请!”他果断用对讲机向上级汇报,同时和同事一起启动临时降温措施。最终,问题被成功化解,未对整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事后,领导对老王的果断处理大加赞赏。他也因此被调到了更核心的岗位,负责重要设备的监控和维护。那次事件让老王第一次明白,核安全并不只是理论概念,而是切实依靠像他这样的基层工人的敏锐与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核电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老王见证了从手动操作到智能化控制的转变。虽然新技术让工作变得更高效,但也对基层工人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核电站引入了一套新的智能监控系统。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自动分析数据,并生成预警信息。老王第一次看到这个系统时,心里满是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感到兴奋,因为这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他也有点担忧,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是否能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
但老王没有退缩。他报名参加了一次技术培训班,每天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系统原理和操作指南。培训结束后,老王的成绩名列前茅,不仅完全掌握了系统操作,还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这让核电站的同事们对他刮目相看,也让他自己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3
提起他的家庭,老王总是带着一丝愧疚。“工作干了三十年,但对家里的亏欠最多。”他说这话时,眉头微微蹙起,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遗憾。核电站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无法像普通上班族一样每天按时回家。加班、夜班、突发状况应急,这些成了老王生活的常态。对他来说,家庭就像是他生命中那个始终守候在后方的港湾,却是他最难得驻足的地方。
有一年除夕夜,老王原本答应家人早早回家吃团圆饭。他的妻子从早上就开始忙活着准备饭菜,女儿小欢也兴奋地在阳台上等着他的归来。然而,就在他准备换下工作服的时候,核电站发出了紧急信号——监测到某个设备的数据出现波动。老王第一时间冲向现场,与团队一起展开检查。
问题处理完的时候,已是深夜。他疲惫不堪地推开家门时,饭菜已经凉了,女儿抱着枕头在沙发上睡着了,妻子独自在餐桌旁发呆。老王心里五味杂陈,却只能默默收拾饭桌。“对不起,工作忙。”他轻声对妻子说,但心里知道这句话已说过无数次。
尽管家人心里有委屈,但始终选择理解和支持。女儿小欢长大后选择了学核物理,她对父亲的理解超出了老王的想象。“爸,你是我的榜样,我也想成为像你一样可靠的人。”听到这句话时,老王的眼眶湿润了。他终于明白,这份责任不仅属于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家人。
虽然老王常常缺席家人的重要时刻,但他用行动弥补着自己的亏欠。每次难得的休息日,他都会带着家人到附近的公园散步,或者陪女儿去博物馆,耐心地回答她对核电和科学的各种问题。
有一次,他们一家人在河边散步,女儿指着远处的核电站问老王:“爸爸,你天天在那里工作,觉得无聊吗?”老王愣了一下,随后笑着回答:“不无聊啊,那是咱们家的光明,也是城市的希望。爸爸的工作就是守护这个光明。”这句话后来被女儿记住了,也成了她学业上的动力。
老王的家庭生活看似平凡,却处处流露出温暖的细节。他用朴实的行动守护着核电的安全,也用另一种方式默默守护着家庭的幸福。尽管带着愧疚,但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他的家庭始终充满着爱与理解。
4
老王的故事,既是一个基层核电工人的缩影,也是成千上万核安全守护者的真实写照。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闪耀的光环,但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筑起了国家核安全的牢固基石。他们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融入日常,平凡之中透出不平凡的光芒。
老王曾对我说:“核电工人的工作,看起来琐碎、枯燥,但就是这些点点滴滴,守护了成千上万人的美好生活。”他说得很轻描淡写,但其中的分量是沉甸甸的。核电站的每一次设备巡检、每一个参数调整、每一场紧急抢修,都蕴含着无数个老王这样的工人的辛劳与汗水。
“核美共生”不仅仅是核电发展的技术目标,更是一个关乎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在核电站的日常运转中,核能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也成为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而这背后,是无数基层工作者的努力,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承诺。
“我们核电工人的责任,不只是提供能源,更是让人们安心,让自然安心。”他的话或许简单,却道出了核电行业的核心使命。核能的未来,是技术的进步与责任的共生,是人类需求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正是那些默默奉献的核电人。
老王的故事结束了,但他的坚守与奉献不会被遗忘。他的生活或许平凡,但这份平凡构成了社会进步的基石。正如他所说:“核电工人是无名英雄,但我们守护的,是所有人的光明和未来。”
我们向老王这样的基层核电工人致敬,也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更多人看到核安全背后那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的努力,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让“核美共生”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宋华江澳,知乎盐选签约作者,代表作小说《我拥有了时间循环的超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