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 杰
曾经的那段时光,如今仍在心中熠熠生辉。2008年的夏天,我们走出象牙塔,背起行囊奔赴那座小岛。那时候的我们,憧憬着核电建成后的样子,同时一起忐忑着。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进,拐过一个大弯之后,我第一次踏上宁德核电建设工地,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登上观景平台,眺望晴川湾,远处海天一色,近处车辆穿梭,海潮声伴着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亦如我难以平静的内心。
“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核安全高于一切”,这是我进入工地后,在极其醒目的位置看到的标语,当时脑海里只闪过“使命感”这三个字,但随着日后逐步地工作和学习,“核安全”的精神内涵也悄无声息地融入我的内心,并伴随着我成长。安全是核电站运行的前提,核电工程的质量是核安全的基础与根本。只有建设出高质量的核电站,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核安全。我当时被分配到了PX泵房土建施工队,PX泵房是BOP工程中最大的一个子项,由于重要厂用水系统是完全与质量和核安全相关的系统,无论是在电站正常运行还是事故运行工况下,都担负着核岛最终热阱的作用,直接关系电厂的正常安全经济运行,且与核安全相关。
我参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基岩清理,这是在岩石基础爆破完成后,混凝土基础施工前的第一道工序,要将所有松动的散碎基岩颗粒清除并进一步清洁基岩。我们用小耙子、工具铲、吸尘器一遍一遍地清理,再用水进行冲洗,直到最后用布将基岩擦干净。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在我看来却是真正把“核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从工程建设的每一个步骤践行“安全第一,质量第一”。
晴川湾的风把“核安全”的理念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在海风和骄阳中,我从青涩走向成熟,先后参加了宁德核电1#—4#机组的施工建设,后来由于工作调动,我离开了宁德核电项目,但每每回忆起来,仍心存感激。感激“四个凡事”教会我对工作的态度,感激“人人都是一道屏障”筑牢我管理的底线,感激“一次把事情做好”带给我终身的职业目标。
2024年6月,我去福建办事,恰巧有一个机会,让我时隔12年后与宁德核电再度重逢。当我再次登上观景台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热泪盈眶。1#—4#机组静静地运行着,这里有我4年的青春和回忆。FCD时的欢呼雀跃,抵抗“莫拉克”台风时的风雨无阻,夜间值守时的孤独,节点完成时的喜悦,当然还有离开时的眷恋和离开后的思念。
2010年9月5日,习近平同志视察宁德核电项目,对项目核心技术国产化率超过80%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要增创发展优势,就必须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步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向产业聚集,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远处岛上的5#、6#机组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着,这里采用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华龙一号”凝聚了中国核电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实现了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统一、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平衡、能动与非能动的结合,实现了“更安全、更环保”。
这次12年后的重逢,最让我难忘的是观景台下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厂区建立之初就保留了厂区内近200亩白茶茶园,并坚持由附近村民开展厂区内的茶园和果园维护、茶叶采摘制作、厂区园林绿化等工作。这里的白茶名为“和茶”。这里的“和”字寄托了企业与地方和谐共荣的美好心愿,寓意核电与茶园和谐共生,也有“因核而荣”的含义,互惠双赢。
从昔日“谈核色变”到如今“‘核’谐共生”,核电站用安全、稳定、环保的运营成绩回报晴川湾给予的爱。落日中的宁德核电,静静地矗立在晴川湾畔,守护着海西美丽的海岸。
(贺杰,自由撰稿人,曾工作于天津电建宁德核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