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之光,照亮绿色未来

2024-09-14 来源: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 诸纪红
19年:从蓝图到现实
在山东半岛的最东头,荣成市安静地坐落在黄海之滨,三面被海水环绕,就像大海中一颗闪亮的宝石。这里远离尘嚣,却默默承载着中国核电事业的梦想与成就。华能石岛湾核电厂,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也是推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
全球对高温气冷堆技术深研多年,却未见商业电站踪影。华能人自2004年起,历经意向书签署、混凝土首浇、调试攻坚,直至今年商运,19载春秋,勇闯技术无人区。他们开山辟路,融合基础研究、试验、集成与应用,终破茧成蝶,建成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示范站,展现中国创新力量。
2007年初,万众瞩目下,华能石岛湾核电公司应运而生。华能集团、核建集团与清华大学强强联手,共筑合作基石。他们的目标:在胶东半岛,开创先河——建造中国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站。此举直面技术难关,彰显国家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坚决意志。项目旨在引领能源行业变革,迈向更环保、高效的未来,开启能源发展新篇章。
那年,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公司总经理张延旭站在厂区的高处,望着广阔无垠的大海,眼中满是坚定。他深知,石岛湾项目意义重大,不仅关乎核电站的建设与运营,更是国家能源战略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坚定承诺。从最初设想到今日成就,华能石岛湾核电厂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稳健。
厂址得天独厚,邻近青岛、烟台等大城市,且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对望。然而,这样的自然条件并非轻易可得,背后凝聚了团队无数次深入调研、严谨论证的心血,以及面对技术难题时的不懈探索与创新。
张延旭常说:“我们要继续前人未竟的事业,踏上攀登核电技术高峰的征途。”这份对未知与挑战的坦然面对,正是华能石岛湾核电厂每一位建设者以实际行动,为国家、为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能源未来贡献力量的真实写照。
张延旭的团队迅速投入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他们心里明白,这座核电站不仅承载着供电的使命,更是国家科技力量的展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每项工作都必须力求完美,不容丝毫差错。
工地上,建设热潮持续高涨,背后的辛勤与汗水鲜为人知。团队成员常常牺牲休息时间,加班至深夜,只为项目顺利推进。队伍里既有资深工程师的智慧指引,也有年轻一辈的激情与梦想,大家的共同目标是在石岛湾筑起一座世界级的核电站。
张延旭在一次团队聚会上说:“我们要建的不仅是一座核电站,更要让它成为行业标杆,彰显国家科技自强之路。”他的话像一股温暖的力量,鼓舞着每一个人,推动他们不断向前。
时光荏苒,19年弹指一挥间,石岛湾核电厂已从蓝图变为现实,全面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砖一瓦的累积,每一根钢筋的精准焊接,都是团队不懈努力的结晶。他们深知,自己正在参与书写的,是中国核电技术发展的辉煌篇章。
据悉,石岛湾核电厂规划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万千瓦,总投资预计400亿元。投产后,其年发电量将突破580亿千瓦时,相比燃煤发电,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50万吨,为国家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巨大力量。
 
每一步都意义非凡
在宏伟规划的引领下,一场技术攀登的大幕在石岛湾核电厂悄然开启。高温气冷堆技术,这一国际核电界瞩目的第四代新星,在华能人手中逐渐显现其璀璨光芒。这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充满未知与挑战。
高温气冷堆技术,凭借独特优势在全球核电领域独树一帜。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未来能源结构的一次深刻变革。石岛湾核电厂选中它,正是看中了其高安全性和高效发电能力。张延旭在技术交流会上介绍,高温气冷堆出口温度高达900~1000摄氏度,远超传统压水堆,标志着能源利用效率的飞跃。更令人瞩目的是,它能在无须外界干预下自动停堆并安全排放余热,为核电安全树立了新标杆。
然而,技术的领先也意味着实施的复杂。面对无先例可循的挑战,建设者们必须独立探索高温气冷堆从理论到应用的跨越之路。他们面对的是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须解决材料耐受力、热应力控制及复杂工况下的自动化控制等难题。但这些困难并未阻挡他们的步伐,反而成为展现中国核电技术实力的舞台。
自2004年签署合作意向书以来,华能人踏上这条未知与挑战并存的征途。他们深知,这不仅是项目建设,更是中国核电自主创新的尝试。“我们在攀登一座无人涉足的高山,”张延旭曾感慨道,“每一步都意义非凡。”
在这漫长的建设过程中,杨文明作为隔膜压缩机调试负责人,面对巨大挑战,深潜技术资料海洋,查阅大量文献,提出多项创新方案。尽管初期遭遇质疑,他仍坚持自我,带领团队在极端条件下进行数月测试,最终赢得认可并优化设备性能。
“每一组工况验证,至少耗时十六小时。”杨文明回忆往昔,眼中依旧透出坚定与执着,“但我知道,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经过反复试验与调整,杨文明终于攻克了设备难题。隔膜压缩机在严苛条件下稳定运行之时,他深知自己不仅解决了技术障碍,更为石岛湾核电厂顺利建设打下基础。
像杨文明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无闻的坚守与奉献,汇聚成推动项目前行的强大力量。回望十九年风雨兼程,华能人凭借勇气、创新与坚持,书写了辉煌篇章。他们不仅掌握了高温气冷堆技术,还自主研发了超两千套世界首创设备,国产化率高达93.4%,远超国家目标。这些成就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全球核电技术发展设立了新标杆。
 
驶顶风船,走上坡路
2020年7月,石岛湾核电项目迈入全面调试阶段,这是技术验证的紧要关头,也是对建设者智慧与毅力的严峻考验。调试工作,核电界的“探雷”行动,对华能石岛湾团队来说,意味着无数次的尝试与精细调整,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调试就像在精密机械的核心区域进行精细手术,每一步都要非常谨慎,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整体。面对两千多台首次实战应用的设备,调试团队的担子特别重。他们需要仔细排查每一个可能的问题,确保设备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也能稳定运行。这不是简单地操作开关,而是对团队智慧、耐心和协作能力的极大考验。工程师们在复杂的管道和精密的仪表间穿梭,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不断调整参数,力求让设备达到最佳状态。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难行的船是顶风船。”这句话在华能石岛湾调试现场得到了深刻体现。调试工程师深知责任重大,每一个决策都关乎项目成败,因此对待工作如同雕琢艺术品般精益求精。
王锐工程师,调试管理办公室的骨干,以疲惫却坚定的声音分享了调试的艰辛:“试验可能几分钟结束,结果立现,但为了找到最优参数,我们必须不厌其烦地重复试验、推演。”在调试现场,他和同事们身着厚重防护服,不畏艰难,穿梭其间。
为确保调试万无一失,团队精心准备,制订多套预案并反复演练。模块化调试策略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风险。每当一个模块验证成功,团队便爆发出欢呼,那是对努力与付出的最好肯定。
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日,还是烈日炙烤的夏日,团队成员都始终坚守岗位,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推动中国核电技术走向世界之巅。
调试期间,团队成员自发组织多次技术交流和心理辅导活动。工作之余,大家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成为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
 
新的起点,新的明天
2023年12月6日,中国乃至全球核电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正式步入商业运营,标志着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的诞生。这是华能石岛湾核电团队十九年不懈努力的最佳回馈,也是中国核电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辉煌展现。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了荣成市的海面,波光粼粼,为这历史性时刻添上光彩。华能石岛湾核电厂内外,人群熙攘,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与媒体汇聚,共同迎接这一荣耀瞬间。
在众人注视下,现场总指挥张涛发出清晰指令,控制室内气氛凝重。操作人员轻触启动按钮,简单一瞬,却承载着重大意义。随着轻微声响,机组轰鸣启动,屏幕数据跳动,宣告这座全球瞩目的核电站正式进入商业运行阶段。现场众人屏息以待,直至稳定运行的参数显现,掌声与欢呼如雷动,庆祝这一成就。
张延旭难掩激动:“我们做到了!”泪光中既有喜悦也有感慨,深知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与努力。
生产计划部负责人赵峰同样激动,紧握双拳,眼含热泪:“这一天终于到来,历经艰难,我们从未放弃。高温气冷堆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锐站在控制台前,望着平稳运行的机组,心中感慨万千:“我们会永远铭记今日,如同铭记过去每一分努力。能参与这一项目,我深感荣幸。”
华能石岛湾核电厂的顺利投产,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自主创新迈出了坚实步伐,也是国家追求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直接成果。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性,指出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华能石岛湾项目的成功,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落实。
此项目让我们掌握了先进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包括高温气冷堆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培育了一批在核电建设和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这大大增强了我国核电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对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石岛湾核电厂作为世界上首座投入商业运行的第四代核电站,其影响力已跨越国界。其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高效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中国核电技术赢得了国际声誉。
随着高温气冷堆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全球核电行业正酝酿着深刻变革。石岛湾核电厂作为这场变革的先锋,将继续发挥示范作用,引领核电技术向更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石岛湾核电厂的商运,是新的起点而非终点。”张涛说道。面对前方的挑战与未知,团队保持初心,坚定信念,致力于核电技术的持续进步,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核能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在华能石岛湾的辉煌篇章中,核电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科技高峰,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中国核电乃至全球能源转型的未来之路。这是对技术高峰的攀登,也是对人类智慧与勇气的颂歌。每一代核电人都会以此为激励,不断前行,共同描绘能源绿色发展的新蓝图,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诸纪红,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华能集团江苏公司员工,其作品以乡土情怀为基石,通过真挚情感与质朴语言的交织,记录社会发展、民情风采、乡村故事,见证时代变迁,散文、诗歌、随笔、摄影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江西日报》《黑龙江日报》《中国电力报》《老年之音》等报刊)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