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报道,正值2025年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FEC 2025)于成都召开期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正式发布《2025年世界聚变展望》报告。这份报告不仅凝聚了全球聚变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汇集了各国在能源转型道路上的智慧共识。作为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特别刊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Rafael Mariano Grossi撰写的权威前言,以及中国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发表的深度专题评论。二者从国际组织与国家视角双重维度,为我们描绘了聚变能源发展的宏伟蓝图与实践路径。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Rafael Mariano Grossi撰写的前言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Rafael Mariano Grossi指出:“聚变能源不仅是一种新型能源,更是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与国际合作的催化剂。”
聚变能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曾经局限于实验研究和长远规划的构想,如今正迅速成为各国能源战略和产业规划的基石。各国正在制定专门的聚变政策,私营企业开始选址并设计首批电站,监管机构也开始发布为聚变量身定制的规则。终端用户签署购电协议,电力公司正在与聚变开发商建立战略联盟,从汽车和航空航天到数字技术乃至传统能源等主要行业都将聚变纳入其长期投资组合。科学进步、商业利益和政策关注相互交织,标志着一个决定性的转变:聚变能正迈入一个实际落实的新阶段。
国际原子能机构自2023年开始推出《世界聚变展望》系列报告,持续追踪这一动态进程。2025年版结合了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尖端分析,以及对核聚变电站选址、新兴国家政策和新的国际合作与市场参与模式的深入报道。还首次纳入了全球聚变能部署模拟研究,展示了由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一项研究的成果,该研究探讨了在一系列政策、成本和技术假设下,聚变可为未来的电力系统做出贡献。
聚变能源的发展并非沿着一条统一轨迹,而是呈现出多元并进的态势,反映了目前正在塑造聚变行业的技术、方法和区域背景的多样性。如今,近40个国家正在积极推进聚变计划。全球私人投资已超过100亿美元。目前有超过160个聚变装置正在运行、建设或规划之中,包括旨在短期示范的试点电站和为未来产业部署奠定基础的大型设施。这种多样性是一种优势,使该领域能够在探索多条商业化路径时实现创新和韧性。
为了在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中促进协调一致,国际原子能机构于2024年成立世界聚变能源集团,汇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监管部门,通过深化对话促进实践共享。机构还组织专家制定《聚变关键要素》框架,为未来研发、安全、融资与商业化提供共同理念基础。
聚变能源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能源来源,更是科学创新、产业转型和国际合作的催化剂。它有望为全人类提供清洁、安全且近乎无限的能源,同时对我们也意味着责任,要求我们以明智、可持续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方式追求其发展。实现这一变革性技术成就将需要持续的公共投资和严格的国际标准,以及各国政府、产业界和民间社会的支持。
国际原子能机构始终致力于支持所有成员国推进这一重要事业。我希望《2025年世界聚变展望》将继续作为全球核聚变社区信赖的参考和共同的依据,助力我们共同绘制通向核聚变能源未来的路线图。中国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撰写的专题评论中国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指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聚变能创新协同共享发展。”
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时代意义。我们共同的愿景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追求低碳能源对未来至关重要。中国高度重视能源低碳发展,积极推进消费、供应、技术发展和体制改革。
核能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须通过开放、安全、创新的方式实现其价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作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如同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为人类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拓展了美好前景。”
中国正通过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明确设定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并将核能作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选项。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核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聚变能作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发展方向,与裂变能相比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固有安全性好等突出优势,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中国高度重视聚变能创新探索与和平利用。2025年10月,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FEC2025)已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将携手国际社会共推全球聚变能安全、创新、开放发展。
建立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至关重要,将确保通过合作、集体和共同努力推进聚变能源的发展。中国政府确立了“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在积极发展裂变能的同时,沿“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路径加强聚变研发,在聚变能物理基础、材料科学、工程建设与设备研制领域取得扎实进展,为全球聚变创新合作贡献了中国解决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聚变能创新协同共享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奉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发布了相关政策措施,将可控核聚变能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的关键方向。100多家中国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成立了聚变创新联合体和聚变产业联盟,着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
国际社会需携手确保聚变能安全、开放、共赢、发展。中国致力于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代表了人类对聚变能源和平利用的渴望,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科学合作之一。作为ITER项目的关键合作伙伴之一,中国始终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国际同行共同努力,为项目的顺利进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坚持合理、协调和平衡的核安全观,并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倡议。中国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致力于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与50多个国家的140余家核聚变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已被指定为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
近期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聚变技术从科学研究向工程化和商业化转型。然而,聚变能商业化既面临实现燃烧等离子体自持、研发耐高能中子辐照与高热负荷材料、突破超导磁体技术、实现氚自持等科学和工程技术难题,又需要应对构建成熟供应链体系、确保经济可行性、保障持续投资等产业生态挑战,还需建立与聚变能安全要求相匹配的监管框架。
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开放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自突破所有障碍,也不可能孤立地从研究成果中获益。中国致力于推进发展、安全、文明和治理的四大全球倡议,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力,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与各国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推动可持续能源发展。中国将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TER组织及全球合作伙伴紧密协作,共同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聚变能源集团”机制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公平的聚变研发治理体系,打造更加开放有序的国际科技合作框架,营造普惠包容的全球聚变科技发展环境。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